京城荒僻处,隐藏着跨越了六百年的国宝级文物 藏有明朝壁画的法海寺经过整修重新开放。这是一条普通的消息,但“明朝壁画”确实是无与伦比,跨越近六百年时空再次惊艳世人。我不知如何形容我们的幸运,至少,我们比乾隆皇帝幸运。 乾隆对艺术珍品的痴迷是以实际据为己有著称的。但在其长达八十九年的人生里,他并不知道一处有着绚丽明朝壁画的地方,幽幽地遥视京城,隐身于世间。
得的赏赐,并多方募集,要建一座寺院。首先,他以内廷重要太监的身份说服年轻的英宗,英宗当时只有十二岁,已是“三杨辅政”后期,“三杨”老臣死的死老的老,他身边的太监王振开始得势,这给老太监李童行了方便。李童说他承蒙四朝皇恩,只有建一所寺院以修佛荐福才能报恩。他向英宗叙述了一个比较俗套的故事,说他有一天睡梦中来到一个“岩壑深邃,林木茂美”的深山之处,遇到某白衣仙人,仙人指示说“此精蓝地也,他无以过此者”,意即这里最适合建一所寺庙了。李童惊异,拿捏不准,画了张草图便差人在京城周边有山林的地方四处踅摸。结果差人到了玉河乡水峪,发现四周景致与草图一致,问当地人有何古迹,当地人说这里有一座叫龙泉寺的废寺。李童恍然大悟,认定这就是神仙托梦让他修建佛寺的地方。于是李童拿出全部资财,并动员善众、僧侣一起发力建设,还找来“诸良工”(即宫廷绘画师等)各类能工巧匠,历时四年,终于将寺院建成一座比较标准的“伽蓝七堂式”汉地寺院,占地两万平方米,包括大雄宝殿、伽蓝祖师二堂、四天王殿、护法金刚殿、药师殿、选佛场、钟鼓楼、藏经楼、云堂等建筑。直至今天,这个规模基本保持不变。 李童向年轻的英宗讲述了建寺缘起,对于只有十二岁的年轻的英宗皇帝而言,李童还是有些资本的,当年他“仪度不凡,端庄祥和”,年纪小小便被成祖朱棣留在身边侍候,时刻不离左右,甚至朱棣北征蒙古人,他也披盔戴甲跟随出征。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(今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),秘不发丧,太监李童便是护卫朱棣遗体回京的亲随之一。继之仁宗、宣宗朝代,李童始终被皇帝信任并被委以重任,宣宗出征喜峰口讨敌,李童同样跟随御驾,回来便升职并得到厚赏。有能力承建寺院,是明清两朝一个太监的权势和成功的标志。他们为什么迷恋和崇尚一间寺院呢?实则是出于他们精神追求上的具体化表现,太监是今生无可依托之人,他们的来世思想、转世希冀非常强烈,很容易以宗教的形式,依托佛教、道教给他们的所求找到适当的解释。
|